当前位置:
河南大招商如火如荼 劳动力优势凸显
来源: | 作者:zjhnshcom | 发布时间: 2010-07-05 | 44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郑州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多个,6月两场大会为全省引资700多亿,家门口打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……一切都表明,河南“大招商”正轰轰烈烈地展开。
  除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,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,人力资源成为河南吸引投资的一大优势。
  那么,面对纷至沓来的东南沿海企业,我们作为劳动力大省做好准备了吗?是否能为这些工厂提供合格的工人?我们在劳动力方面,有哪些优势和劣势,亟待解决的地方?如何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?
  打工农民从西峡赴深圳再回西峡
 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,受金融危机的影响,国内沿海地区不少企业经营困难,我省不少地方也出现了农民工“返乡潮”。据统计,返乡农民工达到了950多万人。
  西峡县农民工李伟就是返乡农民工中的一员。
  今年28岁的李伟,是西峡县丁河镇奎文村人,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。由于家里生活贫困,2006年,他和家乡许多青年一样,加入了外出打工的队伍,南下深圳打工。
  可是南方并不像李伟当初幻想的那样。由于不会技术,李伟只能干体力活。他先在一家塑料模具厂工作,但活儿太重,还经常加班,工资也不高,只好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。虽然工资每月700块钱,活儿不是太重,但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企业一下子变得举步维艰,效益日益下降,许多员工被迫离开。
  2008年5月,在深圳打工两年多的李伟失业回到了老家。
  回到老家之初李伟非常苦闷。父母年纪大了,还在地里辛勤劳作,为了给体弱的母亲治病,家里还外欠8000余元的账。
  “要是能学门技术,在家门口找份工作就好了!”在外打工两年,李伟深深感到了掌握一技之长的重要性。
  机会来了。2009年4月的一天,李伟从电视上看到了西峡县内燃机排气管有限公司的招工启事,还有免费的技能培训,他抓住机会果断地报了名。
  经过两个月的前期培训,掌握了电脑一般知识和机床操作技能后,当年6月份,李伟上岗成了该公司的一名员工。
  如今,李伟已经是公司的正式员工,每月有1500多元的工资,家里的外债早已还清,生活逐渐好转。
  谈起现在的生活,李伟满脸笑容:“西峡现在工业发展快,我们村有许多青年都和我一样在县城产业集聚区的工厂里上班,比在外打工强多了,在家门口打工好,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。”
  产业转移成为就近就业难得机遇
  过去,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是向省外转移,但随着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,大量农民工返乡,同时省内经济形势好转,企业用工岗位增加,省内转移也在加大比重,在家门口就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。
  一个数字也说明了这个趋势:河南劳动力出省人数几年来一直维持在1100万到1200万之间,但增速在降低;而省内转移就业量从原来的600多万上升到了去年的1000万以上。
  “目前,河南劳动力省外务工月收入平均在1500元左右,省内平均1000元,但较高的收入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劳动强度和更高的生活成本。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民工工作处处长吕志华介绍说。
  吕志华谈到,农民工就近就业生活成本低,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也希望在家门口就业。到沿海发达城市打工,不能解决农民工的户籍、社会保障、子女入学、住房等一系列问题。而且,农民工长年在外打工,村里大多靠妇女、老人支撑农业生产,由此引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。并且,农民工迟早还是要回来就业,农民工把积累的知识、技术、资金和管理经验带回家乡,对家乡的经济建设也能起到作用。
  “眼下,沿海企业产业转移,来到河南投资,这对我省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是一次重大的难得的机遇。”吕志华说。
  企业来了我省劳动力该如何对接?
  一方面,沿海企业产业转移到我省,各种项目接连落地;另一方面,我省大量富余劳动力急切盼望在家门口能找到工作,那么,这些项目是否能招聘到合格的有技能的工人?双方能否进行有效的对接?
  “近年来,在农民工短期技能培训补贴方面,政府一年累计投入至少4个亿。”吕志华说,我省拥有近亿人口、3200万富余劳动力,省内外转移就业2200多万,还有10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就业。没有一技之长,成为这些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最大障碍。
  为了让农民工学得一技之长,从2006年开始,劳动保障部门对进城农民工进行三类免费的短期技能培训,机械制造、电子、纺织、服装、建筑等是技能培训重点。
  这些培训的补贴标准为:A类专业每人600元,主要是指一些相对复杂的职业工种如缝纫工、车工等;B类专业每人500元;C类专业每人400元,主要是培训一些保洁、保安等较为简单的服务类专业,补贴标准最高为600元,超出部分将由农民工个人承担。  
  加上之前扶贫部门的“雨露计划”、农业部门的“阳光工程”等培训农民工的项目,从2003年以来,每年我省有100万至120万人获得技能培训。截止到目前,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群中,通过技能培训的人员已达到900万,占省内外转移就业总量的40%左右。
  下一步,将结合产业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,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、委托式培训,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。
  专家建言培训质量和效率仍要提高
  “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,虽然政府给予各类培训补贴,但经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还是只占较少的比例。”河南省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魏经会说。
  魏经会认为,目前,我省的劳动力状况还不完全适应沿海企业转移到我省的需求。这也是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:劳动力素质较为低下。
  这有两方面原因,一方面,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,虽然政府对技能培训进行补贴,一部分农民得到了实惠,但很多农民工不愿意参加培训,认为培训耽误时间,培训一天少挣一天的钱,而且除去补贴之后,农民工自己仍需支付相当一部分费用,这对于农民工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,更何况参加培训之后,是否能找到工作还是个未知数。
  “不过,这大多是年龄较大的农民工的想法,如今的80后、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认识到掌握技能的重要性,他们文化水平高,学习能力强,也不愿再像父辈那样从事体力活,有学习技能的愿望,向往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,不仅能赚到钱,还体面。”魏经会说。
  另一方面,现有的农民工培训机构,无论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,绝大部分在省市两级,县一级的非常少,乡村一级的几乎没有,培训体系基点偏高。培训质量也不尽如人意,针对农民工培训的基础条件和教育质量也普遍较差。
  长期以来,农民工培训缺乏统筹领导,培训资源难以形成合力。全省农民工培训,劳动、农业、教育、科技等部门都在抓,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,各自为政,分散式的培训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。
  “政府资金投入不足,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,任务重,现有的财政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就业培训需要,还应加大财政投入,整合资源,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。”魏经会说。
  职业教育成为“负担变红利”关键点
  魏经会谈到,一个可以预见的形势是,河南劳动力规模巨大,且未来20多年供给总量仍将持续上升。
  人力资源丰富,劳动成本低,这也是沿海企业产业转移纷纷选择河南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同时,近1亿人口的消费和需求也是巨大的市场,有着发展市场经济的天然优势。魏经会认为,抓住沿海企业转移这个机遇期,河南的“人口负担”将变成“人口红利”,从而助推经济高速发展。
  “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,再转化为资本,产出效益,必须从教育入手,市场竞争说到底还是人的竞争。一方面要抓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,另一方面就是职业技能教育,这也是关键点。”魏经会说。
  可喜的是,职业技能教育已经成为河南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关键点,今年,省政府特别下发了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行动计划:
  ——全省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20万人,其中,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85万人,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35万人。
  ——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00万人;完成企业在岗职工、转岗和失业人员培训100万人。
  ——技校招生力争达到30万人,其中,全日制技校生10万人,短期培训20万人;新培养技师、高级技师2万人,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到60万人。
  ——完成创业培训50万人,其中,培训返乡农民工2万人;推动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加5万户,带动15万人就业。
商会法规